Knowing empowers us

北京大妞

昨天室友问了我一个很有趣的问题。
—“你看我像北京人吗?”她说。
—“不像,除了有点京腔基本不像,你太温婉。”
—“那什么才叫'像北京人'呢?”

心里想说“开朗,直率,嘎嘣脆,有啥说啥爱咋咋地,给人一种夏天的感觉”。诶?这不就是身边那些美好的姑娘们给我的感觉吗,她们也不都是北京大妞啊。

所以为啥大家会觉得满足了XXXX,才是“北京大妞”呢?是谁们定义了这个标签,又是谁们用这个标签定义自己呢?如果没有约定俗成的说法,我第一个认识的北京姑娘就是室友,没脾气好说话,办事儿认真,还有点儿无伤大雅的小马虎,那在我这里,自然就把她作为“北京大妞”的原型,当作衡量的标尺。可说到底,这不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吗,只不过在我这里先入为主了。

而当一个词由个性上升到共性,有了约定俗成的意义,就有了约束个性的能力—它是一个群体标志,一个共识,一个准则。“我是北京姑娘,所以我要XXXX”。“我是天津人,所以煎饼果子锅巴菜是我的心头爱”。对于集体而言,这种共鸣很温暖。就像离开了天津出来上学,大家一起怀念煎饼果子;但对于个人来说,这样会不会谋杀更多的可能性?

评论

© Mu | Powered by LOFTER